图为仙人洞村正在改造中的民居。(新华网 丁凝摄)
抉择
今年4月,记者再次在仙人洞村见到了范成元,他告诉记者,村里的民居改造只剩最后几户在收尾,6月份进入旅游旺季之前就可以全部完工。
民居改造这块“硬骨头”算是啃下了,但从范成元的脸上却看不到太多的释然。
“从村民个体来讲,通过民居改造基本实现了从低端经营向品质提升的转变,但从发展乡村旅游的角度看,仙人洞村并没有形成合力。” 范成元坦言,仙人洞村各家各户还处于“各弹各的调,各唱各的歌”,“散小弱”的状况明显。
“196户人家搞196个经营主体,那是无序竞争,散乱。”丘北县分管旅游的副县长袁生能有着与范成元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乡村旅游要以每个村为一个单元,进行规模化、集体化引导,以公司或合作社的方式对整个村庄进行全面管理,避免经营主体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除了“散小弱”的现状,最让范成元担忧的还是过度商业化导致撒尼文化流失。“很多资源条件好的地方,为什么最终走进了旅游发展的死胡同?根源就是原住民流失、民族文化消失!”
范成元认为,要真正留住撒尼文化,就要留住撒尼原住民,以撒尼人的方式生活,否则就算盖起最地道的撒尼民居,也徒有虚壳。
记者了解到,部分原住民将房屋出租坐收租金,目前仙人洞村已有近40户外来经营户。对这一现象,范成元表现出了一定的担忧,“大会小会我都在给村民灌输,尽量自己经营。”
对此,袁生能则有不同的看法,“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到做旅游服务,光靠自己摸索是存在很多困难的,需要外面的人来带着一起做,但要告诉他标准是什么,规则是什么。”
在袁生能看来,在与外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制定规则,包括房屋建设、服务标准、旅游商品等,禁止什么,提倡什么,要有明确的规则。
事实上,无论是袁生能还是范成元,他们的意愿是一样的:在保护撒尼文化的基础上,改变仙人洞村旅游“散小弱”的状况。
“走好了就能实现品牌化、特色化、高端化;走不好,就会有原住民流失、民族文化流失、过度商业化的风险。”范成元表示,民居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后,仙人洞村的旅游业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