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仙人洞村改造完成后的撒尼民居。(新华网 丁凝摄)
新华网昆明5月8日电(罗春明 丁凝)仙人洞村,一个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的村落,地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普者黑景区核心区,全村只有196户980人。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小渔村如今逆袭成为当地的“首富村”。破茧成蝶之后,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小村庄又面临怎样的困惑和抉择?
困境
仙人洞村临湖而居,依山傍水,三面环湖,四十里水路绕过村边,村寨内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古老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
但长期以来,良好的资源禀赋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实惠,村民祖辈靠打渔为生,青黄不接时,时常拿着口袋到处借粮,曾是远近闻名的“口袋村”。
上世纪90年代,云南旅游进入培育支柱产业的发展阶段,云南乡村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得益于普者黑旅游开发,仙人洞村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逐渐成了丘北县的“首富村”。
村民腰包鼓了,但问题也来了。不少村民推倒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坯房,随意模仿城里民居的样式,建起了一幢幢各式各样的高楼洋房,与景区环境形成巨大反差,村庄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元素濒临消失。
范成元是仙人洞村的村民小组长,到他上任的2012年,整个村子已经挤满了各式各样的民居,“村民想怎么盖就怎么盖,没有规划、没有特色、杂乱无章,乌压压一片,没有一点空地。”
规划缺乏、随意模仿、无序建房、民族文化流失……仙人洞村旅游业逐渐陷入了低端发展的困境。村民范成玉告诉记者,当时每间客房的价格最低的时候才25元,一年下来收入不过万元,有时候还亏本。
有业内人士认为,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就是不同于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去特色化”“去乡愁化”,最终失去民族特色和乡村本色,是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值得警惕的问题。
而这一时期的仙人洞村,似乎正陷入了特色流失、“野蛮生长”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