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频道/ 经济民生
昆明共有7400余名农民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其中60余人获高级认证
2018-05-07 08:30:07   来源:昆明日报
分享至:

  一名农民展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记者杜文蕾摄

  戴上专业防蜂面罩,西山区团结街道六岔路村村民王春高来到养蜂场,掀开盖在蜂箱上的石板,提出满满的一提蜂脾。“过去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农民,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都说自己是有技术、有能耐的新农人。”提着丰收的蜜脾,王春高感慨新型职业农民“含金量可不低”。

  从曾经的贫困户,到西山区养蜂大户,像王春高这样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最终摆脱贫困的农民不在少数。据统计,全昆明共有7400余名农民接受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其中已有60余人获得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认证。

  “以前说我养蜂技术好,人家可能不服,现在我可是有证的。”王春高亮出一本“新型职业农民证书”。2016年初,王春高第一次参加西山区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过15天的集中培训、参观学习,他通过认证,拿到了证书。今年王春高的蜂蜜卖到了每公斤200多元的好价钱,年产量150公斤以上。除了蜂蜜,蜂王浆、蜂胶、花粉、蜂蜡等养蜂副产品也都有不错的收益。像王春高这样有技术的村民不再将离乡打工作为首选,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成了他们的新选择。

  王春高刚成年便选择离开村子,在外开货车挣钱。几年过去了,由于土地撂荒,王春高家里的庄稼地渐渐满是杂草,开货车的收入却远远支撑不了全家人的开销,王春高依然是村里的贫困户。即便如此,对他而言,开货车却比种庄稼合算。“当时,埋头在田地里没有出路。”王春高说。

  2008年,蜂蜜市场开始回暖,听家人的劝,王春高靠着祖辈传下来的养蜂手艺回到六岔路村。没有技术指导,王春高和村里的其他养蜂户一样,靠口口相传的土办法养蜂。养蜂投入成本低,人力消耗也不大。渐渐地,六岔路村的“甜蜜事业”逐渐发展为“一村一品”产业,吸引了许多人回乡养蜂,发展产业。

  产业搞起来,产量却成了制约养蜂户们发展的重要因素。王春高说,以前经常发生蜂王“逃跑”的情况,他始终找不到原因;传统的割蜜方式,让他在割蜜的同时,也扔掉了子脾与粉脾,产量始终受限。认识到“土法养蜂”已经跟不上产业发展的养蜂户们,开始积极参加培训。2016年,王春高和养蜂班的学员们通过了社区、街道、区层层审核和专家评审会,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去年初,西山区六岔路村被昆明市农业局认定为市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村,农业专家下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并建立技术指导员制度长期进行跟踪服务。

  “经过专家培训,才知道自己以前犯了很多常识性错误。”王春高说。培训后,在王春高等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动下,六岔路村的养蜂产业逐渐兴起,并成立了昆明团谷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的发展模式。养蜂户在扶持政策带动下,引进蜜蜂良种,推行中蜂标准化活框过箱技术和蜜蜂四季科学管理技术。截至目前,六岔路村共建成活框蜂箱400箱,优质蜂蜜产值达30余万元,新增总产值2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示范户推行养蜂新技术。

  产业发展提供好环境与高收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则将人才留在家乡建设美丽乡村。如今的六岔路村已形成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的蜜蜂养殖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为脱贫路上的点睛之笔。

  昆明日报记者任翊翔 报道

责任编辑: 王胤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