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速读 镇雄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县,截至目前,户籍人口达168 万,其中农村人口 143 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 60 万人。镇雄发展劳务经济起步早,几任县委、县政府决策者主动思考、提前谋划、积极引导、搞好服务,把培育劳务经济作为工作抓手,抓出了特色、抓出了品牌,也抓出了效益。省委、省政府对镇雄发展劳务经济的做法多次给予肯定。
近年来,该县立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出了把镇雄由劳务输出大县打造成劳务经济强县的目标,全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正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逐步过渡,劳务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脱贫产业。2017 年,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 53.2 万人,实现务工工资收入 113 亿元,其中:输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 9.3 万人、实现务工工资收入18.2亿元,1.35万个贫困家庭依靠转移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地处乌蒙山腹地,集革命老区、高寒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昭通市镇雄县,由于开发早、人口多、基础脆弱,至今仍是全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山区农业弱县和第一人口大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1万,贫困发生率20.3%,是我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因种种原因,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远不及沿海城市,但很多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城市的建设者队伍中,都能找到镇雄人的身影!
镇雄,一个拥有168万人口的大县,目前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 53.2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在昭通对外输出的劳务大军中,每四个人就有一个是镇雄人。
“贫的孪生姐妹是困,是框在方格中的树‘木’,而‘闯’却是门里边有一匹马,马是要奔腾的!人穷志不短。敢拼敢干敢担当的镇雄人发扬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镇雄精神,走出大山勇闯四方。”镇雄县委书记翟玉龙告诉记者,农民外出务工,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和尊重。如今,“走出家门天地宽”、“出去一人,致富全家”、“穷来在家愁吃饭,出门一年挣几万”、“要走致富路,外出搞劳务”等响亮的口号传遍了镇雄大地,50多万镇雄劳务大军足迹遍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河北、安徽、重庆等全国各地。不仅在国内,国外也逐步有了镇雄人闯荡的身影。镇雄保安、镇雄电工、镇雄支砌工等“镇雄劳务品牌”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使镇雄特色劳务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镇雄劳务经济,而且对镇雄也有了更多的认知。
从无序输出到有序输出、分散输出到集中输出、短期输出变为长期输出、体能输出变为技能输出、无序培训变为培训与转移相结合,镇雄县不断提高全县劳务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促进劳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镇雄如何推动劳务产业由低层次转向高质量发展?劳务经济如何助推精准脱贫?记者深入调查采访,探寻从劳务输出大县到劳务经济强县的镇雄就业扶贫之路。
出镇雄:五十万乌蒙儿女走出大山闯四方
举措 着力破解培训与输出脱节、输出与服务脱节、政府与市场脱节“三脱节”等问题,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强组织,抓保障,确保“成建制”;重宣传,抓培训,确保“输得出”。
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与贫困并存,是镇雄县的一大县情。该县2017年户籍人口达168 万,其中农村人口 143 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 60 万人。越来越多渴望富裕的农民兄弟姐妹开始扛起铺盖,离开土地、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踏上外出打工的漫漫征程,寻找致富门路。但由于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技能,所从事的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较低,稳定性差,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劳务输出是投资最少、见效最快的一项产业,在镇雄已经有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镇雄县委县政府从九十年代就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劳务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镇雄县委县政府在不断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立足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优势,围绕把镇雄打造成全省劳务经济发展示范基地的目标定位,把发展劳务产业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财富,劳务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百亿元脱贫致富大产业,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镇雄不少贫困群众受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宁可吃苦受穷,不愿外出致富”的传统观念,使他们不敢不愿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外出务工。各级党委政府及人社部门务实创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唤醒了这些沉睡多年的贫困群众,激发出了他们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豪情。农民外出打工成了一件很光荣的事,县、乡、村敲锣打鼓,披红戴花,为外出务工群众送行,让他们高高兴兴踏上务工致富之路。
为做实做强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这篇文章,强势推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镇雄县成立了由书记、县长任组长,4 名县级领导任副组长,30 个乡镇(街道)和 38 家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技能扶贫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到就业扶贫有责任领导、有责任部门、有目标责任、有指导督查、有考核问效、有奖惩机制。
组织开展劳务输出精准摸底专项行动。由乡镇(街道)负责,以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摸底调查成果为基础,逐人逐户核实农村劳动力情况和务工现状,进行实名制登记。对未就业、特别是需要就业的贫困家庭摸清就业可能性和可行性及就业意愿、就业服务需求,对已就业的摸清就业单位、技能工种、务工收入及联系方式等情况。由人社部门负责,摸清县内公益岗位、项目工程、企业和与该县建立劳务合作关系的县外企业用工情况,建立用工需求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县、乡、村、组劳务数据动态采集信息员队伍,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和用工需求信息动态管理联动机制,定期收集更新、充实劳务输出数据库,为定期分析研判、开展就业服务提供精准信息。
精准培训,解决“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该县充分发挥技能培训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培训、在岗培训、职业教育等,促进培训、转移“一条龙”发展。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加强与东莞市清溪镇、浙江永康等地优质用工企业协作,大力开展“卡户”劳动力订单培训、定向输出。2017年开展“卡户”订单培训139期9419人、定向输出7535人,培训专业与岗位需求匹配度达80%以上。积极促进在岗培训。引导劳务协作企业对镇雄籍务工人员开展顶岗带薪培训,提升技能素质,带动转移人员集中就业。目前已通过东莞、永康等地企业培育五金、电子电器等镇雄籍产业工人或务工能人2万余名,仅浙江永康就集聚了8万余名镇雄籍务工群众从事五金行业。
镇雄县采取多种措施营造声势,着力消除贫困家庭劳动力怕出门、怕离乡的畏惧心理,走出家门、走出大山大胆外出务工就业。筛选优质招聘信息,制作成小册子,进村入户发放,向贫困群众算收入对比账,激发贫困劳动力选岗转移就业;在交通要道张贴大幅标语及招聘海报,营造氛围,舆论引领激发转移;召集返乡务工能人老板及贫困劳动力座谈会,让能人老板现身说法,榜样带动激发转移;启用视频影像招聘模式,广泛宣传就业企业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优越环境激发转移。
除了闯出了广阔市场、创造了知名品牌,更难能可贵的是,镇雄籍在外务工人员中,还涌现了在意外事故中失去年轻生命后自愿捐献器官使五名病患者获得新生的杨洪祥、在浙江省临海市勇救落水儿童牺牲的常国银这样的农民工英雄。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动一座城,塑造了大写的闯市场的镇雄人的良好形象。
富镇雄:天南地北“淘金”忙千家万户奔小康
举措 精准服务,解决“就业不稳定”的问题,确保“稳得住”;精准转移,解决“组织化不高”的问题,确保“能致富”。
“我家的好日子,全靠打工挣来的。”4月28日,镇雄县场坝镇场坝村在浙江打工的村民陈绍辅指着院子里拔地而起的二层崭新楼房乐呵呵地说:“盖起造价20多万元的楼房,若是光靠种地,想都不敢想。”说起打工的好处,陈绍辅打开了话匣子。
“母享镇湾沟村田坝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世能,去年10月参加县人社局组织的焊工技能培训后,获得五级焊工技能职业资格证书,11月份到湖北中铁十二局从事焊工工作,月收入6200元,实现脱贫;中屯乡齐心村翟家湾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翟旭,参加县人社局组织的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技能培训后,获得五级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翟旭现在昆明进行挖掘机操作工作,月收入包吃住6500元,实现脱贫……”谈起通过实施精准培训后外出务工稳定就业的个例,镇雄县人社局局长王万辉如数家珍。
针对输出人员无序转移、盲目转移、单打独斗等问题,镇雄县通过建立县外劳务输出基地、挖掘县内用工需求等方式,有效解决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打造县外劳务协作基地,促进集中就业。加强与镇雄务工人员集中、劳动力需求量大、务工效益好的输入地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在镇雄籍务工人员相对较多的地方设立劳务输出基地,构建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变零散输出为集中输出。已在浙江永康、广东东莞、昆明等地建立了3个有规模、有影响的劳务输出工作站,目前在浙江务工的镇雄人就达18.1万人。今年春节刚刚收假,该县就组织协作企业在镇雄成功举办万人招聘会,实现成建制转移就业4081人。下步,该县还将在广东深圳、安徽芜湖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工作站,拓宽输出范围。
挖掘县内用工需求,促进就近就业。针对各种原因不适合外出转移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该县全方位挖掘县内用工需求,促进其就近就业。一方面,鼓励县内重点工程、民营企业吸纳其就业。加强沟通协调,引导县内项目工程建设方最大限度招用镇雄本地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指导各乡镇(街道)根据实际,以“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技能人才为龙头,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为主体,组建乡村劳务工程队,在易地扶贫搬迁、农危改、“全面改薄”工程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工程建设中的用工,同等条件下向劳务队倾斜。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奖励资金,对县内民营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时间8个月以上、月最低工资在2000元以上的,根据吸纳就业人数进行奖励。另一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根据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实际需求与县级财政承受能力,开发了包括集镇管理、治安联防、乡村道路维护、河道管护、敬老院管护、生态护林、村级社保等一批公益性岗位,按照“一户一人”原则优先安排易地搬迁对象、“卡户”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目前,已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帮助578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针对输出与服务脱节、跟踪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该县开展全方位精准服务,切实帮助群众解除后顾之忧,促进稳定就业。加强外输人员服务,充分发挥驻外劳务输出工作站的作用,加强与输入地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及劳务公司、用工企业的沟通协调,保障外输人员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用工企业建立稳岗补贴机制,并从生活饮食、子女就学等方面入手,增强在外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加强留守群体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采取邻里结对、志愿帮扶等方式,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留守老人儿童、农忙缺工和突发事件应急等困难。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留守妇女等群体作用,启动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探索试点,做留守儿童的成长引领人、学习引路人、心理疏导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组织开展“三个一”活动,即:要求务工人员每周与留守老人和孩子至少通一次电话、班主任教师每月通过电话或微信与外出打工的学生父母至少开展一次交流、授课教师每学期到留守学生家中至少进行1-2次家访,让留守儿童有关爱、有温暖,让务工人员放心工作、安心就业。加大流动党组织组建力度,切实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健全务工群体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目前已在镇雄籍务工人员集中地组建了3个党工委、33个党支部。通过建立每名流动党员联系10名以上务工群众的“1+X”帮扶机制,切实帮助输出人员解决找工作及维权、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
在浙江省永康市,仅镇雄籍务工人员就有13万人。去年7月,镇雄县在永康市设立的“云南娘家人服务点”正式挂牌运行。服务点以镇雄外出务工人员实际需求为导向,围绕素质提升、稳定就业、权益维护、困难帮扶、人文关怀等开展工作,真正让大家感受到“娘家”的温暖,让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出得去”“留得下”“干得好”。
“在永康市的镇雄籍务工人员中有女性4.5万人,占了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针对这一情况,镇雄县妇联在省妇联的指导下,率先在永康市成立了我省第一个驻省外妇女之家。处理欠薪和工伤事故、调解婚姻家庭矛盾、帮助解决家暴问题、提供心理咨询等等,妇女之家与服务站工作人员携手为在永康务工的妇女提供一系列服务,切实维护好女同胞们的合法权益。”镇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妇联主席李恩翠告诉记者。
返镇雄:一曲《我是镇雄人》唤我回故乡
举措 实施“回归工程”,以乡音唤回归,以乡情引资源,动员、鼓励、支持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回故乡——认领菜单;捐项目——精准点菜;保就业——反哺家乡;促脱贫——赤子情怀。
“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故乡就是我床前的月光;赤水源头、乌蒙磅礴,故水故土贴在了我的心上;鸡鸣三省、二水环珠,乡音乡情总让我挂肚牵肠……”这是一首由镇雄县委书记翟玉龙作词的歌曲《我是镇雄人》。无论是在镇雄还是在他乡,这首歌被许许多多镇雄人广为传唱。一首《我是镇雄人》,乡音乡情召唤无数在外打拼的镇雄游子返乡创业。
“镇雄返乡创业人员活跃在全县各行各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承接者、现代农业的引领者、乡村振兴建设者、商品流通和农村电商的链接者,同时他们也是助力我县脱贫攻坚的帮扶者。他们为助推镇雄脱贫攻坚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镇雄县长郑维江告诉记者。
大学生高云毕业后,多次在广州等地成功创业。2014年10月,他怀揣着“科技兴农、与民共富”的理想回到家乡,创办了镇雄滇龙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食品研发+ 深加工+品牌运营”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打造安全、环保、无污染的有机生态农产品,公司出品的“云栗”目前已进入国内各大市场。该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设完成标准化板栗种植基地 11000 余亩,覆盖 2 个乡镇 5 个行政村,土地流转户均增收 1200 元以上,直接受益农户 3000 多户 12000 余人;种植基地固定解决就业人员 26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107 人,人均年收20000元以上,真正做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解决临时就业8000余人次,人均年收入 3000 元以上;公司生产制造中心拥有年产 1800 吨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1条,解决固定就业人员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人,人均年收入 30000 元以上。
“我和城里人一样啦,月月拿工资,能挣两三千块钱哩,还不耽误农活!在家门口的滇龙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板栗加工厂上班的村民陈绍贵高兴地告诉记者。
多年来,为了把在外务工成功人士的“金点子、钱袋子、好路子”等“民智财富”吸引回来,镇雄县为返乡创业人员给予发展措施上的一揽子具体支持,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对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者,让他们在发展上能作为、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重在让返乡创业者想回来,并留得住、干得好、回得值。大力实施“回归工程”,以乡音唤回归,以乡情引资源,使一批批外出务工经商的镇雄人带着资金、项目、信息、先进文化反哺家乡,在家门口实现“二次创业”,带动3万多人就业。
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展翅凤还巢。在“输出去”的同时,镇雄县全面梳理已有在外能人,把他们“请回来”,通过担任贫困村经济发展顾问、出钱捐物投项目等形式,引导镇雄老乡为家乡就业扶贫出财力、出智力。把“打老乡牌”、“打亲情牌”作为重头戏,切实亮出项目“菜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精准“点菜”,让众多镇雄能人纷纷回家认领乡愁,树情怀,捐项目,办大事,让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就近脱贫。同时,大力引进社会资金,采取“龙头+基地+村级组织+贫困群众”等方式,发展云栗、云笋等贫困群众参与面广、受益度高的特色种养业,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企业唯有益于社会,才有其存在价值。”镇雄籍爱心企业家、深圳格诺集团董事长朱啟科说:“家乡不仅只用来想念的,还是用来凝聚乡愁的;家乡不仅只用来回味的,也是用来回报的!”他捐资380万元修建啟科希望小学,解决了当地 300 多名贫困山区小学生的入学难题,用实际行动支持家乡脱贫攻坚工作。
“我们将继续做好‘拓、提、抓、促’四字文章,不断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同时,通过不断加大对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输出就业与返乡创业的良性循环。”郑维江介绍说,“拓、提、抓、促”四字文章即:拓渠道,打好“合作”牌;提技能,打好“培训”牌;抓保障,打好“服务”牌;促回乡,打好“二次创业”牌。到2020年末,常年稳定务工人员突破55万人,务工工资性收入突破150亿元,把镇雄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劳务经济示范基地。
记者 谢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