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1日,晋宁区“郑和故里”宣讲团“省级宣讲基地”授牌。这是云南省授牌的第十个优秀州市宣讲团,也是目前昆明市唯一一个省级宣讲基地。晋宁区为何会是昆明市唯一一个省级宣讲基地?晋宁区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效果如何?示范性在哪里?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怎么讲?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去讲
“宣讲,要分清对象和场合。”这是晋宁区宣讲工作历来的一个基本方法。
到了机关和干部讲,你要讲普通话,政策理论的东西可以多些;到了乡镇社区,你要讲方言土语,群众立场的话要多说。理由很简单,文化水平和站位不同,需要了解的东西就不一样。晋宁区在宣讲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都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2013年和2014年,晋宁连续两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原因很简单,群众和干部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此时,宣讲工作就是要让群众和干部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然后在行动上形成配合。
为此,晋宁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宣讲热潮。宣讲以“讲什么、看什么、认清什么”为重点,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利益实现动力问题、党群干群关系和群众致富问题、自身优势和发展前景问题、产业支撑和大项目建设问题、社会长治久安和群众安居乐业问题、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六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探索出了“六讲六看六认清”宣讲路子。
两年开展875场次宣讲,用各种朴实鲜活的案例、浅显易懂的道理,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真正做到和老百姓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这背后,是晋宁区俯下身子听民声、挺直腰杆谋发展的真实场景。
用普通话讲听不懂的用昆明话讲;用昆明话讲听不懂的用晋宁话讲;用晋宁话讲听不懂的用民族话讲。不管以前“六讲六看六认清”宣讲团还是现在“郑和故里”宣讲团的宣讲工作,都要站在群众立场去思考,用群众听得懂的道理去引导他们。
谁来讲?干部专家群众齐上阵
“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百姓群众讲故事”,这是晋宁区宣讲的基本原则。
2014年至2015年开展的“六讲六看六认清”宣讲工作中,当时还没有撤县设区的晋宁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团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常务副团长,相关县领导为副团长,各委、办、局及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并邀请和抽调60名县内外各级部门、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党员群众等人士为宣讲员,组成“学得会上级精神、把得住县委决策、讲得了群众语言、做得通群众工作”的“六讲六看六认清”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业、乡镇、社区、学校进行宣讲,为晋宁撤县设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晋宁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中心、坚持立足基层,依托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推进和深化调研工作,做到重视群众、深入群众、倾情群众、造福群众,把调研工作作为立足新时代、开拓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推动晋宁发展。
此外,晋宁还不断完善全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制度,做到理论研究和宣讲工作有设计、有专人、有制度、有成效,为组建“郑和故里”宣讲团奠定了良好基础。2017年12月5日,晋宁区委、区政府印发《昆明市晋宁区组建理论专家库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区共选聘60人作为“郑和故里”宣讲团的首批宣讲员,“宣讲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将承担晋宁区理论研究、宣传宣讲等相关任务。”
据了解,“郑和故里”宣讲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段家福这样的道德模范,也有郝晓聪这样的人民教师,还有段正祥这样的新闻工作者。60人的宣讲队伍涵盖了形势政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层党建、晋宁区情、法律法规知识、农科知识、模范人物、科教健康卫生安全知识、青少年教育等领域。
截至目前,晋宁区“郑和故里”宣讲团已到全区各机关(系统)、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开展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郑和文化等专题宣讲50余场,参加人数达5000余人(次)。
实习记者 赵书勇 通讯员 赵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