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财政厅通过增补企业资本、多方位贴息补助、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鼓励企业自主设立基金“四位一体组合拳”,积极创新文产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杠杆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有效降低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
双管齐下增补资本降成本
按照中央关于“探索建立国有资本补充机制”的要求,省财政针对企业融资能力弱化,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6年—2017年,先后整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8424万元、省本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900万元和文化企业发展创新资金2900万元,共计补充省属国有文化企业资本金14224万元,增强了企业资本实力,妥善解决企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融资能力、降低了融资成本和企业负债率,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助力文化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省属国有文化企业融资增信、提质增效,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资本金注入后,云南出版集团大规模对全省新华书店进行改造,使之由原来单一的售书功能逐步向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转变;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对云报传媒广场内部平台建设进行完善,打造了集主流舆论全媒体立体传播、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网络新闻信息交流、舆情监测、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媒体多语种外宣平台、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中心等于一体的全媒体中心平台;云南广电传媒集团着力打造了面向南亚、东南亚DTMB+OTT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
2016年—2017年,省财政通过争取中央文产资金、调整省级文产资金支出结构,累计安排国有文化企业贴息补助9960万元,民营文化企业贴息补助3094万元,有效降低文化企业经营成本。其中,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共计获得贴息补助3200万元,全部用于有限数字化整转及NGB项目贷款贴息。
以“金、木、土、石、布”为代表的特色民营文化企业也因贴息补助而受益,一大批具有鲜明云南民族特色的斑铜、乌铜走银、玉雕、石雕、紫陶、刺绣产品走出了大山,走入了国际市场。一批文化创意园区、“文化+旅游”项目交融发展,云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风险补偿+自主基金助融资
在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结合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省财政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截至去年12月31日,累计投入6000万元用于补充文化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同时,加强与文化企业、省信用再担保公司的协调合作,积极鼓励再担保公司在严控补偿基金风险,切实提高中小微文化企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运行效率,并继续研发适合文化企业需求的投融资产品,多元化支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目前,涉及印刷、广告、手工艺品、数码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共计15家中小微文化企业就获得保费补助116.64万元,累计撬动银行贷款5184万元。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既分担了银行和担保公司的贷款风险,充分调动了贷款银行和再担保公司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与此同时,省财政还积极探索省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扶大、扶强、扶优、扶特、扶新”的新方式方法,通过市场化手段撬动文化产业创新驱动谋发展。2016年—2017年,统筹省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9000万元,支持建立省级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同时,积极申请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争取到中央市场化资源配置资金4000万元增资云南文投集团旗下“云南演艺基金”,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力。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了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撬动云南文投集团内部资金1亿元、社会资金3.6亿元。5亿元规模的“云南演艺基金”将在不超过3年的时间内分期分批投向优秀文化走出去项目及特色民族歌舞节目等。
下一步,省财政还将鼓励和支持云南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重点培育一批能够在东南亚、南亚和其他国际文化市场长期立足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产品,继续传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
记者 杨抒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