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频道/ 科教文体
【新时代的奋斗者】全国最美医生张之道:踏千山 尝百草 兴彝药
2018-04-01 07:51:31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近日,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17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在央视播出,10位全国“最美医生”的事迹,诠释了医务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专业精神。

其中,有一位老先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院离休老干部,他叫张之道,今年84岁,从事民族医药工作60年来,从赤脚医生到彝医专家,从学习传承彝族民间医药到发展壮大民族药业,坎坷的成医路、不懈的奋斗追求成就了他在彝医药上的收获与贡献。

1958年,张之道被错划为“右派”,遣送到禄丰县小窝村监督劳动。劳动改造期间,他看到小窝村缺医少药,山区群众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便萌生了学医的想法,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彝区农民群众解除病痛。劳动之余,张之道选择向民间医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艰难地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

那时,在小窝村及附近村寨,凡是认识药物或懂得一些简单治疗方法的人,都是张之道登门拜访的老师。从制作药物标本、识别药性到采集加工方法,他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了搞清一味药与另一味药主治功效的区别,他曾连夜跑山路去请教老师。他还节衣缩食买回了《本草纲目》《伤寒论语译》《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书籍,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每天劳动收工时,别人回家,他上山识药;别人休息聊天,他走村串户为当地群众看病送药。他的真诚,感动了当地的干部群众,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1966年,禄丰县干海资成立了大队合作医疗站,张之道成为“赤脚医生”,带领13名医生自采、自制药物为当地群众看病,并向群众传授民族药的简单用法及采集加工方法。1978年张之道平反昭雪,恢复党籍,先后出任楚雄州药检所所长、楚雄州中医院民族医药研究科主任。

坎坷的成医经历,更加坚定了他对彝族医药的执著。几十年来,为扩大视野,张之道先后拜访过彝、苗、壮、瑶、白、傣等民族医师60余人,吸取各少数民族的用药经验,他曾多次翻越过乌蒙山,跋涉哀牢山、爱尼山、白竹山、昙华山、五台山、百草岭,采集药材标本、拜访民间医生、整理各地民族医药经验。在云南,无论什么药,只要张之道拔起来看一看,或放在口中尝一尝,就能判断出它的科属、形态、性味、功效、主治范围、有毒或无毒。借助全国民族医药普查的机会,他组织科技人员从1018种草药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彝药103种,精心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彝药志》,填补了我国彝族医药没有彝族本草专著的空白。1983年《彝药志》问世,共收集彝药103种,张之道除参加编写外,提供的原始品种药就有50种。

张之道不仅精研医药书籍,还借鉴从老彝医那里学到的经验,在实际当中不断创新,使彝药有所发展。

在禄丰县干海资当“赤脚医生”时,张之道曾经拜当地远近闻名的彝医张树林为师,在—次上山采药中,张之道突然腹痛如刀绞、汗如雨下,是张树林从身背的布包中拿出一小块彝医叫“米么慌”和“四替字”的药缓解了病痛。在长时间对这两种药物进行临床验证研究后,张之道发现“米么慌”还是治疗冠心病不可多得的一味好药。从1961年开始,他以“米么慌”为主药,加入松树寄生、鸡血藤等地道彝药,治疗了500多例心脏病患者,同时也用这个配方治好了自己的冠心病。经过40余年的临床验证和无数次反复改进,这一古老的纯天然野生彝药经过他改进配方,终于日趋完善和成熟,成为新药 “彝心康胶囊”。

如今,在医药市场上,“彝心康胶囊”以其独特的配方、显著的疗效赢得了众多冠心病患者的交口称赞,也成为了云南省彝药治疗冠心病的品牌之一。

“扩大彝药的功效和主治范围是我毕生的追求和奋斗目标。”张之道的学习之路从未停歇,1989年11月,应省公安厅、昆明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聘请,他研制出了彝药“香藤戒毒胶囊”供强制戒毒所临床应用,随后又研究出了“绿叶咳喘颗粒”“茯蚁神酿”等一批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准字号新药。

在出任楚雄州中医院民族医药研究科主任期间,张之道带领医药人员自制出民族药黄龙散、金黄散、润肤膏、复方重楼酊、雪花散等11个品种,开展了用民族药物治疗鼻咽癌、肺癌等病种的科研临床观察,摸索出了风湿痹痛、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湿疹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在民族药用药规律方面探索出了新的治疗途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张之道老先生虽然两鬓斑白,但他为云南和彝州民族医药仍不知疲倦地奋斗着,弘扬优秀的彝族医药、培养民族医药专家,让彝族医药走出彝州、走向世界,是这位84岁老人的心愿。

记者 吕瑾

 

责任编辑: 罗宇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