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目前依然有小学和初中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公开排名。
排名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可能起到一些激励作用,然而带来的副作用更多。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对于学生来说,各种考试不胜枚举,本来胜败是兵家常事,学生可以以平常心看待,但是一旦公开排名,很多家长不能理性对待孩子分数:考好了对孩子期望更大,考砸了可能絮絮叨叨,拿“别人家的孩子”数落自家的孩子,并可能盲目给孩子“进补”,报各种课外培训班,令孩子“虚不受补”“压力山大”。
分数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个体的学习基础、发挥状况,其余学生的因素等等,原本几分之差不算什么,有时候三四分之差就可能让孩子排名“掉队”到很远,排名这种“激励”方式很残酷、不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较为脆弱,不能承受过重的负担,对学校考试成绩进行公开排名,是从思想、兴趣等诸多方面对未成年人的粗暴干预,会产生逆反心理,多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等都会由此遭受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更加厌恶考试和学习。
学习好像是长跑,轻装上阵才能跑得更快、更远。考试不排名,就是帮助学生卸下包袱,让他们享受学习的过程,品味考试的收获。故而,教育部“不排名”的意见值得力挺,希望各地教育部门切实执行,深入调查,通过问责主管领导等严抓落实,让不排名真正成为义务教育管理铁律。
记者 冯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