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稿
傣族全国人大代表王砚蒙:让“孔雀之乡”更加美丽富饶
“傣乡宁静祥和,花开四季,瓜果满园……”说起傣族地区,全国人大代表、昆明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师王砚蒙眼中闪耀着喜悦的光彩。
生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作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一批傣族大学生,王砚蒙亲身感受、耳闻目睹了傣族地区近40年的发展变化。从昔日的“瘴疠之区”,到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人人心向往之的乐土;从偏远闭塞的“秘境”,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迈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从基础薄弱、产业落后,到林业、水电、旅游、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蓬勃发展……王砚蒙认为,傣族地区成为“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孔雀之乡”,凝结着党带领傣族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饱含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怀和支持,证明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追随共产党,感恩共产党,发自傣族人民内心,一字一句重千斤!”王砚蒙说。
此次赴京参会前,王砚蒙与乡亲们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共商傣族地区繁荣发展之策。“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囿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傣族地区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中央持续关心,各方积极助力,以及我们自身的奋发努力。”王砚蒙说,新时代为傣族地区发展启动了“加速器”,希望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推动傣族地区产业和民生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在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帮助傣族地区提高办学水平,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形成科学、有序、多元的教育图景和就医格局。
“雨林掀开雾被,树木舒展绿羽,犹如开屏的绿孔雀,纷纷争奇斗艳。”傣乡的美,在人文,也在自然。王砚蒙说,傣族人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作为永远的价值追求,贯穿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旅游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努力在筑牢生态底色的同时不断增强发展动力,使“孔雀之乡”更加美丽富饶。
记者 杨富东/文 雷桐苏/图
【会外连线】
傣陶、手工造纸、手刻贝叶经、傣锦、象脚鼓制作……令人目不暇接的傣家传统文化展示,以及古朴的原生态村寨环境,吸引着川流不息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走进傣族文化农庄——景洪市勐养镇曼景坎村委会曼掌村,宛如来到一个古老的童话世界,各色小盆景装点的村中小道、绿树掩映的竹楼、没有围墙的傣家庭院,仿佛向世界敞开着热情的怀抱。
然而,几年前的曼掌村还是一个治安状况恶劣、环境脏乱差的贫穷村落。
当地党委、政府为了改变曼掌的状况,派出了工作队驻扎村寨,解决村内环境脏乱差现象。
经过几年努力,曼掌村环境美了、治安好了,游客越来越多了,2013年被景洪市列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4年8月,省文化厅文化农庄试点项目落地曼掌村,2015年7月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文化农庄建成开放,村寨被打造成了傣族传统文化博物馆,每户人家都成为傣族传统文化传习所。游客到农庄“做一天傣家人、吃一餐傣家饭、体验傣文化、留一生傣乡情”,村民家家户户足不出村,就可以进行土特产、传统文化展示和傣家乐餐厅和客栈等经营活动。
村民玉单大学毕业后回村投资100余万元开办傣家乐餐厅,开发傣族干巴、米酒、酸肉、茶叶等傣家特色美食,已带动其他村民开办了13个傣家客栈和9家傣家乐餐厅。目前120户村民均有自己的经营项目,户均月收入万元以上。
玉单告诉记者,目前一个大型的房车营地已经在曼掌落户,傣家的未来将更加幸福美好。
记者 戴振华
【民族简介】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景谷、双江、新平、元江、金平7个与其他民族共建的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景东、宁洱、澜沧等县。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现较为通用的是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傣族的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摘自云南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