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首页 | 邮箱    
【两会现场】
朱有勇亮相“代表通道”讲述科技扶贫故事 把研究成果书写在大地上
发布时间 2018-03-13 15:03:37 星期二  来源:云南网
播放次数:1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瞿姝宁)3月13日上午,在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走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场“代表通道”,通过直播镜头,点赞科技扶贫,推广云南“绿色”农产品。

“作为一名科学家和院士直接参与到了扶贫工作,您怎么看科技在扶贫中的作用?”农民日报记者向朱有勇提问。

拿出一个硕大的马铃薯,朱有勇讲起了自己率领的中国工程院专家扶贫工作团队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驻村的故事。

蒿枝坝村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边境“直过民族”小村寨,那里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在朱有勇看来,这个本不该贫困的地区,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普洱澜沧县蒿枝坝村:幸福家园 “美”在心里

2016年,朱有勇及其团队在当地推广了100亩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如何卖,当年就实现了每亩均产3.1吨,每吨卖出了3000元的好价格,参与种植的群众每亩增收9000元。》》》朱有勇院士团队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纪实

“一项技术成果的转化,就让冬田变成了效益田、变成了‘脱贫田’。”朱有勇介绍,在他和团队的推广下,去年当地冬季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到了2000多亩,未来2至3年计划增加3万亩以上。“我们的目标是 ‘一亩地一个冬天让农民收入一万元,从而减少一个贫困人口’。”朱有勇充满信心地说》》》院士到山村里种洋芋

连日来,无论是代表团全体会议发言,还是分组审议讨论,朱有勇总是呼吁把“科技扶贫”叫得更响些,让科技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科技扶贫的核心就是把科技成果与地区自然资源、发展需求和群众诉求有机结合起来。”他告诉记者,除了冬季马铃薯,自己和团队还在大力推广林下三七、冬早蔬菜等项目,助力当地发展质高价美的“绿色”农产品种植,让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当前有很多科技工作者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书写在贫困地区的大地上,应该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朱有勇表示,科技在脱贫攻坚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应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积极作为。

【新闻助读】云南“大洋芋”的进京之路

3月13日,在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带着其扶贫工作团队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培育出的冬季马铃薯走上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场“代表通道”。而这并非是云南“大洋芋”首次亮相北京。如今,在北京的菜市场和百姓的餐桌上,已经可以见到它的身影了。

初春时节,拉祜山乡到处生机盎然。2月23日下午,一辆载着满满整车冬季马铃薯的货运卡车,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那养小组种植基地发车启程,首车32吨冬季马铃薯将被直接运往北京市场,这标志着中国工程院澜沧扶贫示范项目冬季马铃薯首次推广种植喜获丰收,并顺利打通了边疆优质绿色食品与北京等大市场对接的通道。》》》院士扶贫洋芋直销北京市场 

责任编辑: 自然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