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关于“华杯赛”的重磅信息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疯传:原定于3月10日举行的第23届华杯赛决赛暂缓进行,同时被传的,还有一张落款为“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组织委员会”的通知。
这几年,昆明家长们不管孩子是否聪明,都纷纷扎堆于各大杯赛的考试,为的就是能够让孩子们的“成绩单”上多个获奖证书。
今日,乐学君从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云南赛区主办方处了解到,目前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华杯赛)已确定暂缓进行。
对于“华杯赛”暂停的原因,不少家长判断,这与近日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有关。根据通知,四部门将全面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坚决治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六类突出问题。
不仅如此,备受关注的“学而思杯”今年也不再举办,由培训机构主办的多项数学“杯赛”被紧急叫停。除了各种比赛被叫停,连长期参与培训的家长微信群,为了防止被查,都连夜改了微信群名,删掉“数学”、“牛娃”等敏感词汇。
多项数学“杯赛”停办
原定于今年3月10日举行的第23“华杯赛”决赛活动,目前已确定将暂缓举行。“华杯赛”是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的简称,是为纪念和学习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于1986年始创的全国性大型少年数学竞赛活动,被流传为国内小学阶段规模最大、最正式、难度最高的比赛。日前,该组委会已发出明确通知,表示2月28日召开了“华杯赛”组委会扩大会议决定,“华杯赛”组委会将向教育部呈报申请进行重新核准。在重新核准前,决赛活动暂缓举行。
▲资料图: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华杯赛”)已确定暂缓举办(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华杯赛”之外,另一备受家长关注、影响力较大的“学而思杯”,也明确表示今年不再举办,改为内部学员能力诊断。“学而思杯”即每年由学而思举办的综合能力测评。日前,“北京学而思培优在线”发布最新通知称, “学而思杯”将不再举办,将举办2018年春季学而思学员综合能力诊断。而这一诊断,将不评奖项、不发证书、不设颁奖典礼。
另外两项较有影响力的数学杯赛“走美杯”、“希望杯”目前虽还未接到通知,但是否还会如期举办,还待观望。“走美杯”,即“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作为数学竞赛中的后起之秀,该杯赛凭借其新颖的考试形式以及较高的竞赛难度,获得了迅速发展,近年来在重点中学选拔中引起广泛的关注。根据其官网发布,明确初赛时间为今年3月25日。“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创办于1990年,参赛对象为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一二三年级以及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每年一届,每届举行两试,其中三月中旬为一试,四月中旬为二试。
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竞赛被明令禁止
此次数学杯赛纷纷叫停,与四部委联合整治校外培训班行动密切相关。此前,北京市教委曾多次下发通知,明令禁止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早在2011年的文件中,北京市教委就指出“一些民间机构和组织,以举办‘希望杯’数学竞赛的名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组织开展全市性的学科竞赛活动,收取报名费并向学校按比例返还,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误导家长将从此类竞赛优胜奖获得者中选拔优秀学生,向高一级学校推荐,导致众多家长盲目报名考试”。北京市教委明确指出,这些以数学竞赛名义的杯赛,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此次整顿行动将对这些常年屡禁不止甚至“死灰复燃”的杯赛,又一次“斩草除根”。曾被北京市教委一度叫停过的“迎春杯”,作为一项传统的中小学赛事,时间在每年年初,属于普及型竞赛。近年来,在“迎春杯”中取得的成绩,近年来也颇受各个中学认可。这项赛事2013年更名为“数学花园探秘”科普活动。据了解,2018年“数学花园探秘”相关赛事已经结束,明年举办情况有待观望。目前“迎春杯”上海地区的比赛,已被叫停。
家长培训群删除“数学”“牛娃”关键词
“所有群好像一夜间突然都改了名。”此次杯赛整顿的消息,相关家长都已有了反应,一些相关的微信聊天群发出了“岌岌可危”的信号。据家长们反映,一些数学培训群都很紧张,纷纷改掉群名,删去“数学”、“牛娃”、“杯”等敏感词汇,甚至还有一些杯赛群直接解散。
“没有人敢顶风作案,万一给端掉怎么办”“这次好像是动真格的了”……一个400多人的数学培训群中,不少家长对于此次杯赛的整顿,发出各式讨论。不少家长都在追踪和询问自己关注的数学竞赛是否会停办,但也有家长保持观望状态,“年年都禁止,不知道这次的力度会有多大。所以还在观望中。”一位五年级家长表示。
“作为家长,之所以关注并让孩子参与这些杯赛,主要是希望通过竞赛增加优质中学录取的机率。虽然并不是非常明确的路径,但这个还能给我们很大的心理安慰,也会觉得是一个重要筹码。”一位小学家长解释了自己带孩子参加数学竞赛培训的初衷。
现象观察
家长一边抱怨,一边忙着报班据调查来看:只有5%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可是还有95%都不得不陪跑 “只有5%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其他的95%都是陪跑”这样的话,家长们一定都不陌生。
而让人无奈又令人寻味的现象是,尽管多数家长都承认,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学奥数,却几乎都无法坚定地站在“不学奥数”的立场上,甚至有不少家长坚持认为孩子很有必要、不得不学奥数。
至于原因,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很多重点学校都用奥数作为选拔学生的重要标准。
于是,家长们只能一边抱怨着奥数,一边又赶着去替孩子到奥数培训班占座。
奥数最初的名字是“趣味数学”,其实是正儿八经的素质教育衍生品——奥数题中,很多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由于解题思维的灵活性,一些重点学校发现奥数学得好的学生很有潜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特别强,进入中学后数理化成绩也普遍比较好。
在“重理轻文”观念依然暗涌的现实中,数理化成绩好便也成了进入大学的有力敲门砖。
由此再递推到小升初、幼升小,奥数便成了学校筛选优质生源的标准,毕竟,相比综合素质,在大量生源中,这是“看得见”的标准。
也有人觉得,这对于一些具有数理天赋的孩子来说,它是个相对公平有效的选拔方式。
说到底,“神化”或“妖魔化”奥数都不是客观的态度,它作为一种锻炼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或许只是和音乐、绘画、体育一样,不过是孩子可以培养的兴趣特长之一,本身不是坏事。
只不过,作为选拔标准的它难免变了味。
为了争得名次和分数,被裹挟着的家长与孩子也只能在刷题中试图离机会更近。希望孩子进名校,是家长最无奈的执念。
春城晚报 综合自“乐之培优”、“扬子晚报”、“北京青年报”、“星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