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投放在全市推广。记者李海曦摄
对大多数人而言,垃圾处理似乎只是从自家垃圾桶到公共垃圾箱的距离,但对城市管理者而言,这段距离却漫长而复杂,远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个昆明人每天要产生1.2公斤垃圾,而全昆明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已从2009年的2600吨增长到了6000吨。随着城市的发展,昆明的垃圾处理面临极大的压力。
在市两会上,“垃圾分类”成了“热词”。为了推进“垃圾革命”,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带来了他们关于推动垃圾分类的建议。
症结
回收体系跟不上城市发展
事实上,自2005年11月20日起,昆明就已经开始逐步实行城市生活垃圾袋装收集和分类收集。从那一年开始,昆明的街头出现了黄色和绿色的分类垃圾箱。但在过去的13年里,由于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分类处理标准不明确、末端处理能力不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卡住了昆明垃圾分类的推进。
去年7月17日,官渡区率先在官渡广场举行了官渡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仪式。“在半年多时间里,我们发现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官渡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环境卫生管理科科长洪冬梅举例,“首要的是经费问题。垃圾分类推广任务重、难度大,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不管是硬件的投入还是相关知识的宣传推广都需要经费支持。这也导致了硬件设施不齐全、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还有垃圾分类设施标识不统一、环卫工人清运垃圾时混运等问题。” 不仅如此,随着垃圾分类在官渡区双龙小区、双龙逸品、永安苑等小区试点推广,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一部分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资回收价格低,居民收集的积极性不高;分类出来的一部分可回收物,无处理厂家或处理厂家较远,且所占空间大(如塑料、泡沫等),造成回收难度大。“这些问题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彻底解决,但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相信问题会越来越少,办法会越来越多。”洪冬梅说,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城市发展程度不匹配也是卡住昆明垃圾分类的一个症结所在。
建议
为垃圾分类设立专项资金
为了推进“垃圾革命”,此次市两会,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带来了他们关于推动垃圾分类的建议。
在代俊峰代表看来,从昆明2005年开始逐步实施城市生活垃圾袋装收集和分类收集,到现在已经13年了,但垃圾分类仍有很多症结。第一,市民对垃圾分类认知度、认可度及参与度都不够高;其次,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执法方面,力度不够,导致垃圾分类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瓶颈就卡着不动了,建议政府可以为垃圾分类这项工作设立专项资金,更好地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而在徐杉委员看来,得让社区居民、企业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从而建立起一个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共治体系。徐杉建议,为鼓励更多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可以试点垃圾分类有奖制,按季度或年度适当减免垃圾费。
与此同时,面对电商带来的大量快递垃圾,陈光云委员也提出了解决办法。陈光云提出,要建立健全法规,出台关于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化利用的目标研究制定快递包装标准,促进快递行业的有序发展。同时,积极支持高科技企业研发生产可循环使用和可降解的包装材料,鼓励快递和电商企业使用绿色包装新材料、新产品,对于采用绿色包装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减免税费的形式降低企业成本。此外,陈光云还提出,快递垃圾不同于其他生活垃圾,人们可以较方便地获得垃圾数量的精准数据,可以针对终端使用者建立包装物追溯机制,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包装物收运系统,通过快递驿站、快递回收箱等环节,建设快递垃圾的专用收运体系,让一些包装箱可以在卖家手中多次使用。此外,建议邮政局和工商部门协作,加大对快递和电商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快递公司包装材料进行抽检,若未达标,可要求快递公司进行整改,拒不整改的予以处罚,以此推动快递垃圾减量化、绿色化。
记者李双双(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