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一身灰,阴天两脚泥,浇地没有水,有病难求医,村民贫穷直叹息。在省人大代表毕志英印象中,她的家乡曾是这般模样。不过现在不同了。“通村公路宽敞平坦,村内道路硬化绿化,群众行路难、上学难、住房难、饮水难、看病难、致富难等难题得到解决。”毕志英自豪地说。
毕志英来自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小板田村,家乡今非昔比,是云南省五年来脱贫成效的生动写照。五年来云南全力以赴抓扶贫,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6万人。再接再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对脱贫攻坚提出了要求,集中力量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素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脱贫振兴、守边强基、迪庆怒江深度贫困脱贫十大攻坚战。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今我们进入了攻艰中之艰、克难中之难的关键阶段,尤其2018年,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年份里,更需要我们使非常之力,施非常之策,以钉钉子精神把最难啃的“硬骨头”啃下。
而在今年的云南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围绕脱贫攻坚展开热议。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带来基层一线宝贵经验,提出了许多“热气腾腾”的办法。
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要靠教育这把“利剑”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扶贫宛如一把“利剑”,能把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剁碎。省人大代表杨纯娟来自大理鹤庆,她是一名中学老师,对此尤为感受深刻。
“我今年任教的‘珍珠班’就是通过教育扶贫政策而专门设立的一个班。”杨纯娟告诉记者,“珍珠班”的学生都是来自大理州各县市的优秀贫困学生,他们虽然家境贫寒,但个顶个都勤奋好学。贫穷不能剥夺这些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他们开启未来,挣脱贫困怪圈的钥匙。因此,当地通过教育扶贫手段开设“珍珠班”,对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予以资助,既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更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这些“珍珠”潜心向学、全力以赴,为了自己、家人乃至家乡的美好明天努力奋斗。
事实上,云南历来高度重视并在不断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以过去一年为例,在春季学期,云南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89万余人,落实资助资金10.38亿元;秋季学期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10余万人,落实资助资金14.72亿元。劝返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3343人复学。同时,云南还实施了对怒江、迪庆和镇彝威革命老区实施14年免费教育,以及首例控辍保学公益诉讼案在兰坪开庭引发全国关注等,这些具体事例都实际证明了云南教育扶贫卓有成效。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畅通百姓脱贫道路
五年来,云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尤其“五网”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这大大提升了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带来了脱贫的可能。例如“村村通”,就让贫困地区百姓关于“要想富先修路”的梦想照进现实。
胡其武代表非常清楚齐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向记者介绍普洱市景东县的产业布局时,特别强调未来无论核桃、茶叶还是蚕桑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一条“动脉”:“景东布局规划了两条扶贫产业道路,总里程560公里。”
记者听代表委员讨论脱贫攻坚,他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基础设施对产业扶贫的作用。尤其公路,在“村村通”之后,他们特别关心村组之间如何联系。毕竟,许多处于深度贫困的群众,他们或居陡峭山坡上,或处闭塞峡谷中,仍然无法把地里产品运输出去。对此,胡其武代表口中的“扶贫产业道路”或许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破题思路,建成后不仅能极大缓解县内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的压力,“同时推动农特产品的流通,真正把产品变为商品,带动老百姓增产增收。”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素质提升要抓好
许多来自基层脱贫攻坚一线的代表和委员都向记者表示,如今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时期,需要攻克的难点尤为凸显,其中之一即仍有不少贫困户还抱着“墙根底下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想法。
“脱贫攻坚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思想上素质上的改变。”范志良代表道出了扶贫的“二元性”,贫困群众既要物质脱贫,更需精神脱贫,只有树立起不等、不靠、不要的观念,才能真正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对此,范志良代表说,“扶贫与扶智和扶志要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范志良代表还看到了基层人才紧缺的现状,致富带头人缺乏,贫困群众的增收路会走得艰难。因此,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去,又回到农村的省人大代表,范志良还提出了加强本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让其能够长期安心留下,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建议。大家齐心协力,筑梦未来,同步小康。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必须打赢的第一场硬仗。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肯定成绩、不避问题,纷纷为云南下一步的扶贫工作谋思路、支实招。未来,我们还需继续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强化思想引领,压实工作责任,不降低标准,不吊高胃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云南网记者 李熙临 李星佺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