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开义 李成生 李悦春 刘晓 黄东英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推进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文化保护与利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实施“国门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于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具有区位优势的云南,如何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如何发挥民族文化的巨大潜力和优势,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云南文化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繁荣发展
《报告》指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实施‘国门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后如何推进文化建设、文化保护与利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云南文化精品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催人奋进!”云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杨福泉说。
依托丰富多彩、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突出云南特色,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近年来,我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呈现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地推进了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进程。
“过去的5年,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在原来的基础上走得更好。” 杨福泉说,云南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制定了各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将云南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本土化做得务实实在,促进了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各民族群众从文化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云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一道卓有魅力的风景线,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个性和魅力,看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扶持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及其实施的良好效果。
发挥与周边国家接壤或相邻的地缘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建设“国门文化”的同时,我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从“站得住”到“能生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民族民间工艺品等云南文化产业全方位“走出去”,创造了很多全国第一的成功经验。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云南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谢青松说,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实施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使云南文化建设为中华文明增光添彩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
加强保护 凝心聚力打造精品
《报告》提出,“加强文化保护与利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云南文化精品工程’”。
云南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丰富厚重,为云南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实施民族文化“百名人才”工程、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扶持培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扶持打造20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初步完成民族大百科、宗教大百科、民间信仰、民族旅游的入库工作;仅2017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就投入资金793万元,扶持安排121个项目。以东巴经、贝叶经、毕摩经为代表的“三经”翻译出版令世人瞩目。
我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省民语委办主任普学旺说,会讲述民间文学的民间艺人日渐减少,口头文学遗产正不断消亡;在少数民族古籍文献遗产的抢救保护方面,一方面是大量少数民族古籍至今仍散藏于民间,损毁流失日愈严重;另一方面是能够释读翻译这些珍贵古籍的专业人才屈指可数,不少古籍正在成为“天书”。为抢救保护我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他建议:一是要加大投入。适当加大民族文化经费投入,分年度实施一批大型民族文化抢救保护精品项目。二是要努力造就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加大实施“云南文化精品工程” 力度,重奖文化名家,鼓励文化名家打造文化精品。三是从省级层面,在相关部门建立民族文化典籍翻译和研究队伍。
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蔡永辉、省文化厅非遗处调研员兰明贤介绍,2000年5月,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13年制定颁布实施《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目前,我省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755项,共评审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908人,其中,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9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16人。但现在存在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情况,随着传承人的离世,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严重。他们建议,进一步强化依法保护意识,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关系;加强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建立社会资金筹集平台,动员各界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
云南省社科院马列所所长黄小军说,要进一步加大云南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做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发掘、整理、展示和研究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文化传承示范村建设;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工作。
创新发展 转型升级提质上档
《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作为文化产业重要门类的云南工艺美术品,种类繁多,乌铜走银、珐琅器、木雕、陶艺、玉石、布艺五位一体、形成盛景,为云南民族文化的奇珍异宝。但存在工艺陈旧,缺少新意,没能实现规模集成化生产,导致产品销路不畅的情况。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张化忠说,工美产业的现状需要更多工艺大师,这是云南工美经济提质、增量、跨越的关键,也是寻求行业突围的一种途径。要通过培养工美人才打造“名人、名店、名品”,通过建立工艺美术学校,培养一批中、高层次的工美创意人才,通过文化与旅游结合,带动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让更多的云南工艺美术品走到省外乃至世界。
云南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文化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2016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53.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排位列全国第16位,为云南经济在转型升级阶段实现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20年,云南文化产业力争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作为西部民族地区重要的民生产业,云南文化产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百万人,营业收入千亿元,活跃了乡村经济、拓展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形成了大型民族歌舞演艺产业,培育壮大了“金木土石布”特色文化产业,不仅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重要业态,而且在西部民族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投资不足,文化与市场、科技的深度融合不够,文化发展规模偏小等现实问题。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认为,需要正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动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一,关注国家和地方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主动对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重大工程。“十二五”末、“十三五”期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消费试点等推动全国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工程,对接这些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对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将有重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第二,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企业体制和机制改革,培育壮大国有文化企业,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转型、促进数字化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第三,以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实现集约化发展、促进中小文化企业成长,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关扶持培育一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政策,以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
省文产办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厚积薄发,构建文化产业金融等10大体系,打造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等6个重点产业,未来3年,努力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文化企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建成多个文化产业开发开放试验区,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上档、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相关阅读:
【2018云南两会】报告深解读④:着力“医药养” 守护全民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