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晓波
云南网讯 时光镌刻奋斗足迹,云岭抒写壮丽诗篇。
过去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第十二届云南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新要求,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克难,精准施策,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五年来,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13年12.1%、2014年8.1%、2015年8.7%、2016年8.7%,2017年高开高走……折射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迈出了砥砺奋进的铿锵步伐。
调结构促转型 强产业增动能
质量效益速度协调推进
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两型三化”转变,加快构建“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迭代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重要指示:“像云南这样发展滞后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在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速度上可以也可能适当快一些。”为云南赶超跨越指明了方向。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浪遏飞舟、不进则退。
增长速度换档、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国内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相互交织;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创新驱动不足,全省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前行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去产能,分类施策去库存,多措并举去杠杆,精准发力降成本,突出重点补短板,着力提高供给质量。
五年来,全省去产能有力有效,累计压减生铁产能156万吨、粗钢产能426万吨,取缔“地条钢”产能600万吨,退出煤炭产能3876万吨;云锡、云天化等省属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扎实推进;处置“僵尸企业”118户;商品房去库存控制在合理区间;降成本力度空前,累计为实体经济减负1700亿元;补短板力度加大,一大批交通、教育、卫生、生态环保等补短板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产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理清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抓好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两型三化”转变,加快构建“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迭代产业体系。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相继出台,省政府成立重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一个重点产业“一个推进组、一位主抓领导、一个发展规划、一套配套政策”,持续高位推进。
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全面提速,聚焦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中国制造2025”云南实施意见和“云上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
2017年初,省政府出台“史上最严”22条“铁规”,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重拳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同时,加快实施“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大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双增长。
积极探索“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的新路子,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全面打响工业经济攻坚战,加快烟草、能源、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启动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改善法治环境“双十条”,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一条条精准有力的措施,一套套完整有效的组合拳,为产业振兴、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扩投资稳增长 补短板强基础
跨越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全省“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喜报频传。一张张连绵延伸的巨大网络,缩短了大山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彩云之南蓄势待发,昂首阔步走向世界、拥抱未来
百年期盼,千秋伟业。2017年8月4日,承载着云南各族人民百年梦想的滇中引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6月21日,在全省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推进会上,省交通运输厅与各州市政府签订了“军令状”,用3年半的时间,在全省打一场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全部通高速公路。
4月7日,省政府召开全省特色小镇发展启动大会,决定通过3年努力,在全省建成105个一流特色小镇。
2月23日,全省“五网”建设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昆明举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等1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近1200亿元、涉及9个州市……
从年头到岁末,2017年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全速推进。过去五年,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事记”喜报频传,全省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800亿元。
为充分发挥投资拉动和消费基础作用,省政府滚动实施了“十、百、千”项目投资计划和“四个一百”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连年攀升;落实投融资体制改革措施,发挥重点项目投资基金作用,提高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落地率,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激发;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云品”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充分发挥玉石珠宝、咖啡等商品交易中心作用,加快冷链物流、乡村新型商业中心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和乡镇全覆盖……
为补齐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继深入实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年攻坚战之后,全省又打响了“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大会战。
五年间,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等设施网络建设全面发力、高歌猛进。全省新增铁路运营里程近120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2100公里、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4473万人次,国家门户枢纽机场作用进一步凸显。泸沽湖、沧源佤山、澜沧景迈机场建成通航;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成通水,109件骨干水源工程建成蓄水;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建设步伐加快,西电东送电量达到近1400亿千瓦时;国际通信枢纽和信息汇集中心建设全面提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2016年12月28日,沪昆客专、云桂铁路云南段建成运营。当和谐号动车呼啸驶出站台,风驰电掣驶向远方,红土高原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一张张连绵铺开的巨大网络,缩短了大山与外界的时空,也筑牢了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根基。彩云之南蓄势待发,昂首阔步走向世界、拥抱未来。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把工作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脸上,成为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闪光点
没有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
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立下的“军令状”,向全省4700万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五年来,云岭大地脱贫攻坚如火如荼、热潮涌动。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全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全省上下把精准要求贯彻落实到脱贫攻坚全过程,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1亿元;加强各种资源整合,实施易地搬迁、产业、教育、健康等精准扶贫措施,扎实开展迪庆藏区、怒江州、镇彝威革命老区等脱贫攻坚行动;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深入开展“挂包帮”定点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全面形成,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沪滇、粤滇扶贫协作全面推进;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并举,不断激发干部群众干劲决心,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749元增加到8695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把工作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脸上,成为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闪光点。
五年来,全省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省政府坚持每年集中力量办一批民生实事,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五年来,全省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97个县义务教育通过国家认定和验收;五大社会保险参保率累计达到8200万余人次;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也在一件件实事中感受到了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全面参与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建设,成功举办了4届南博会、3届中国国际旅交会,全面推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定趋好。
五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大幅削减,“32证合一”改革启动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覆盖,企业、群众办事创业更加便捷高效。
走进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彩云之南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以赴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