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频道/ 时政报道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云南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2018年1月4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2018-01-22 07:49:05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党的十九大举旗定向,擘画蓝图,开新图强,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绘就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制定了适应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意愿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团结奋斗、埋头苦干、开拓进取,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促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作出如下决定。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谋划云南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

(一)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光辉旗帜,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必须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工作主题,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学深悟透、笃行真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加强理论武装,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持续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发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学习贯彻长效机制。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中之重,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面向全体党员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全员培训。编写一批适合基层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阅读的辅导读物,建立专门宣讲队伍,打造学习培训基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引领边疆各族人民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明确的政治准则和根本的政治要求。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衷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衷心拥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衷心拥护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始终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格遵守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精神和省委常委会的若干具体规定,坚定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绝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不能搞选择性执行。加强和改进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形势、研究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深刻认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形势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必须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认清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把握云南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需要云南站位国家全局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云南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动力。还必须认识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许多短板和弱项,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开放型经济、创新型经济发展迟缓,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镇化水平不高,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居住、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还有不少短板;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国土空间开发低效,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严峻;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各种风险隐患凸显,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站位不高、作风不硬、工作不实、能力不足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既要认清云南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有利条件、重大机遇和光明前景,更要认清历史交汇期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干事创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对标对表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进一步明确我省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以及“五个着力”等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奋力开创云南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8.5%左右,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基本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短板,全面建成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全省实现发展质量效益更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更加富裕、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乡村全面振兴,全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化强省,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打基础利长远,强化目标指向、问题导向,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坚决打赢新时代第一场硬仗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机制、精准施策、资金投入、宣传发动、督查考评保障,切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素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脱贫振兴、守边强基、迪庆怒江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等十项重点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坚持“省负总责、州(市)、县(市、区)、乡(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和行业部门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健全完善扶贫对象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动态管理机制,落实分层分类、因人因户因致贫原因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推动中央国家机关帮扶和沪滇、粤滇扶贫协作提升层次和水平,大力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全面落实迪庆、怒江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统筹加大对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帮扶力度,落实省级领导、省级单位、省属企业、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机制,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选派管理,关心关爱基层一线扶贫干部,注重提高基层干部能力和水平,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打造“不走的工作队”。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及干部队伍稳定,坚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支持各民主党派省级组织参与脱贫攻坚专项民主监督工作。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提高扶贫资金整合效益和使用效益。加大督查巡查力度,严格考核评估,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二)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和风险防控处置机制,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消除监管空白,实现所有金融活动监管全覆盖、无例外,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大力整顿规范金融秩序,深化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强化风险管理规制,严控金融市场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加快编制和公布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强化预算硬约束,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强审计监督和督查问责,建立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机制,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特别是隐性债务风险。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兼并重组等步伐,推动地方国有企业去杠杆。有效防控房地产领域风险,有序可控化解个案风险,密切关注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可能带来的风险。

(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全力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全面实施清水行动,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强化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和治理,持续加大滇池治理力度,深入推进洱海抢救性保护行动、抚仙湖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开展六大水系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整治不达标水体,严格保护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加强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保持全省水质持续改善。全面实施净土行动,加快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污染地块动态清单,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扎实推进兰坪县、个旧市等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治理,强化工矿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实施蓝天行动,推进产业布局、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整治“散乱污”企业,压减煤炭产能和消费量,减少机动车污染,以滇中城市群为重点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确保全省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规划目标。全面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开展全民绿化、全面绿化、城乡绿化,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矿山采空区及周边生态治理等重点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全省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继续开展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村庄“七改三清”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厂矿污染治理力度,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四)加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综合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和城市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形成有效支撑云南跨越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高速公路因地制宜“能通全通”、铁路州(市)基本覆盖、机场建设全面提速、高速公路服务区全面改造提升,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全面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加强大型水库、大中型灌区、水系连通工程等重点水网工程建设,着力构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水电、输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推进天然气支线管网和成品油管道建设。加快互联网骨干网、城域网改造提升和光纤入户工程建设,扩大乡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4G网络覆盖面,积极开展商用5G网络试点和推广,加大跨境光缆建设力度,推进昆明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通信出入口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与综合交通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物流枢纽、物流园区,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公共厕所、公共WiFi、排水防涝、停车场、客运站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改善水电路气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

(五)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走“两型三化”高质量发展路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融合发展、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坚持兴实体、去产能并举,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模式创新、业态升级,巩固提升烟草、电力、有色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水电铝材一体化、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等产业发展,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形成新动能。大力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深入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抓手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航空运输、航空物流以及与航空关联度强、指向性高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塑造发展新优势。健全完善一个重点产业“一个规划、一个园区、一个平台公司、一支招商引资队伍、一套配套政策”的工作机制。整合重组、转型提升各类园区,以产业园区为主阵地,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力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延链集群,全力支持产业链建设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格局,带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旗舰型、领军型企业和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民间投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实施自主品牌培育计划,推进质量强省建设。

(六)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廊带、多点支撑”思路,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形成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健全完善滇中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具有独特影响力的城市群。以瑞丽、磨憨、河口等边境口岸城市(镇)为重点,加快建设沿边开放口岸、城镇,发挥开放引领作用。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支持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培育壮大曲靖、玉溪、楚雄、蒙自、大理、昭通等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撤县设市步伐,推进县城提质扩容,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推进“多规合一”规划体制改革,融合实施城镇基础功能普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和园林城市创建,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深化户籍制度、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深化产业园区跨区域合作,促进县域经济规模和质量提升,力争更多县(市、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先进行列。

(七)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强化公共资源投入保障,统筹运用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推进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重点向农村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薄弱环节、重点人群倾斜,实现各族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强化基本公共教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基础教育放在教育事业发展优先位置,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实施“一村一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扩容提质和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工程,完成高中阶段普及攻坚任务,以民族、山区、贫困地区和边境县(市)为重点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引领和带动县域基础教育全面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引导和支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协作发展、争创一流,促进高等教育提升内涵、提升质量。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培育良好师德师风,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优秀校长队伍。强化基本劳动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深入实施“云岭创业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突出做好大学生、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民工、下岗职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育,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贫困地区下移,保证每个州(市)至少有一所三级甲等医院,90%的县(市、区)有一所县级中心医院达标,全面建成分级诊疗体系和覆盖省、州(市)、县(市、区)、乡(镇)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有力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有效预防慢性病,强化与周边国家疾病联防联控。强化基本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优先实现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全面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对特困人员、残疾人、优抚对象等群体的兜底保障,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残疾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住房保障,严格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持续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推进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强化基本公共文化体育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开展群众健身休闲活动,鼓励公共和事业单位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加快高原特色体育改革发展。

责任编辑: 自然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