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载尚凛然。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那段中华民族在血与火中铸就的伟大抗争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四平,吉林省的“南大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军事重镇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站在卢沟桥畔,宛平城墙斑驳的弹痕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我们不应忘记,中国共产党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其倡导并积极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赴国难,中华儿女“地
75年前,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其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解下佩刀,无奈地在投降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他还做了最坏的打算 把所有驻中国部队集结在山东半岛,建立一个独立的“占领区”。当时,一位中国士兵
天地英雄气,千载尚凛然。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那段中华民族在血与火中铸就的伟大抗争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回溯那段中华儿女用鲜血凝结、顽强不屈的难忘岁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站在卢沟桥畔,宛平城墙斑驳的弹痕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我们不应忘记,中国共产党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其倡导并积极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
回溯那段中华儿女用鲜血凝结、顽强不屈的难忘岁月,我们既不能忘记曾经家国破碎、血染山河的悲壮和痛楚,更不能忘记革命先辈奋勇抵抗、前仆后继的抗战精神。正是依靠这一伟大的精神,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铸
中新社柏林7月21日电题 二战结束75载后的回响——重访波茨坦会议旧址。因新冠疫情关闭数月后,位于勃兰登堡州首府波茨坦的采西林霍夫宫于6月下旬重开,并为纪念波茨坦会议75周年增设了专题展览。近日,中新社记者专
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历史转折点。在那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伟大抗战中,英勇的中华儿女为改变亡国灭种的命运用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甘将热血沃中华,一抔热土一抔魂。
在辽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门前,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台历状建筑物——“残历碑”,碑上“弹痕”累累,日历翻展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945年9月3日,《新华日报》刊载了毛泽东亲笔写的“庆祝抗战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题词。忆往昔,那撼天动地的胜利至今依然令人心潮澎湃,那些从血与火中得来的历史教益更值得后世永远铭记。
有一段历史,波澜壮阔,气壮山河;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74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伟大贡献,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座座纪念馆,一个个故事,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是180年近代史、99年党史、71年共和国史、42年改革开放史的见证。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根据史实改编的40集谍战剧《胜算》将于16日开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主题展览作为抗战馆基本陈列,已展出五年。19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抗战馆了解到,主题展览持续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截至目前,接待观众总数约600万人次。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指责中共在抗战中“游而不击”,并未取得多少战果。这种观点近年又甚嚣尘上,尤其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但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有的材料甚至完全是杜撰的。
抗战硝烟散尽,抗战精神永存。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